![]() |
今天的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
从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的一条规定“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赢得一片叫好声。今年以来,已有北京、天津、武汉、昆明等城市的地铁禁止手机外放,铁路部门也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试点设置“静音车厢”,为什么上海地铁新规仍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是因为“手机外放”这一顽疾,大家苦之久矣。
空间有限、人员密集的地铁、公交、高铁车厢里,旁若无人地开着手机外放,让其他乘客无处可逃、无可奈何,只好“跟着”追剧、“被迫”看综艺、“一道”听神曲,这不是与人同乐,实在是给人添堵。有人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戴上耳机呢?既不耽误自己娱乐,也不妨碍别人清静,这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难事啊?
可叹之处正在于此。因为这样令人反感的行为,往往被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的个人选择,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又不在你家,戴不戴耳机是我的自由,放不放声音‘干卿底事’?”
实际上,“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类似的陋习在日常生活中还真不少见:餐厅里,有的人喜欢呼朋引伴、高声劝酒;看展览,有的人就爱高谈阔论、大声喧哗;看电影,有的人习惯于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喋喋不休地跟同伴讲解、剧透……他们觉得自己付钱了、买票了、有消费的权利了,爱怎样就怎样、想如何便如何,别人管不着。
殊不知,进入公共场合,再不可撼动的个人权利也有边界,绝非可以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做主”。喜欢热闹、热爱表达、无拘无束固然是你的权利,但不被打扰,安静地用餐、安静地看展、安静地观影显然是更多人所需;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每一个“我”的其他人“都可以”。“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不懂“相善其群”、让人不堪其扰的行为,不是什么“个人权利”“自由选择”,而是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公共文明的缺失。
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如“公林无不斩伐,公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公园无不毁坏”。今天的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否则,就像有网友批评那些“霸座”者:“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这种“有个人私念,无公共意识”的德行同样配不上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公共意识无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切莫忘了增强公共意识、培育公共道德、涵养公共文明。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懂得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对公共利益的妥协。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才能真正构建起匹配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