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今天,第28个世界读书日翩然而至。诗书传家,对知识的渴求,是融入中华民族品格里的文化血脉。书籍让我们走出所处的具体时空,踏上一场穿越古今的时间之旅,感知时代的波澜壮阔抑或人物的喜怒哀乐。阅读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提醒我们在生活中的特定时刻、沉下浮躁的心,构建属于自己的完满精神世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长为101.12分钟。快节奏生活里的“碎片化”阅读;短视频流行下的“梗概式”阅读;社交媒体中的“标题党”阅读……电子阅读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下,这些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是否为阅读习惯的退化?传统阅读形式的式微是否让读者止步于浅层思考?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读屏”与“读书”的讨论既是对阅读意义的肯定,亦是对思想价值的追求。
脱离了文字的厚重内蕴,纸张只是一类载体。阅读数字化,如今在时代发展中已是大势所趋。“读屏”时代,知识的普及和讨论得到了质的飞跃,偏远地区的学子通过网络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时间紧张的上班族在通勤时间打开手机即可阅读,对其他专业领域不甚了解的学习者通过科普博主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用好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等载体,可以为有需要的人群降低阅读门槛,创造更加丰富、立体、直观的阅读体验。
对“碎片化”“梗概式”“标题党”阅读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互联网社交平台内容产品良莠不齐的不满。例如,一些读书博主打着分享书籍的噱头推广告或是用夸张的标题吸引流量:“炸裂!这本书封神了!”“XXX老师强烈推荐”“女人一生必读书籍”……然而,点进去后都是内容雷同的老生常谈以及通篇的好词好句摘抄,有价值的读书感悟分享少之又少。吸引点击量的前提是守正创新、做好内容,数字阅读平台不能只看“流量”不顾“质量”。同时,传统媒体在深度阅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主动做好数字化转型,助力融合发展,能够为“读屏”提供更走心的内容。
除了鱼龙混杂的问题外,倘若读者仅仅止步于一两分钟的读书短视频,那么于书中细节处蕴含的思想价值将会从我们手中一划而过,成为浮光掠影。加之基于阅读习惯的算法推荐,“读屏”将难以跳出阅读舒适圈,拓展知识面。通过音视频的解说去了解一本书,虽然看似在短时间内了解了整本书的脉络,但却远远不能窥见它的全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听解读式看书给读者提供的是单一的视角,而独立思考的能力却往往需要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知来培养。在信息过载的海洋里深潜,需要读者在“读屏”与“读书”之间做充足的利弊分析,融合好二者的关系,对“读什么”“怎么读”有所选择、有所计划。(陈与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