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投稿:news@jxwmw.cn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  时评  >  媒体评论

让“回流儿童”尽快融入新生活

2024/08/19 11:31   作者:孙宏艳  编辑:李亚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些少年儿童先是随着父母进城生活,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回到农村老家生活,这样的少年儿童,被称为“回流儿童”。经历了城市生活后再回到农村老家,对于这类少年儿童群体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家长和教师等应特别关注其心理感受,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回去后的生活,在回乡后也能更好地发展。

  重视亲情融入。孩子回到农村后最大的变化,是情感上的落差。在城市生活时,他们身边有父母陪伴。回到农村后,多数孩子的父母仍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回流儿童”渐渐进入中学阶段,面临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对情感有更高需求,他们渴望被爱、被认可、被尊重,在父母陪伴下他们获得温暖与亲情,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良好的自我接纳。回到祖辈身边,生活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化,祖辈的陪伴少而简单,有些祖辈的陪伴重点是以人身的安全健康、吃饱穿暖为主,这使得这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情感满足上,与在城市生活时相比产生一定落差感。有的孩子回乡后对父母和祖辈是“报喜不报忧”“话不投机半句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对7200名农村少年儿童的调查发现,“回流儿童”的自我接纳低于留守的和非留守的农村儿童。“回流儿童”与父母交流更少、亲子关系比城市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差,自我接纳也更差,认为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

  教师、父母、祖辈要特别关注“回流儿童”的亲情沟通情况。既要重视孩子与远方父母的沟通,也要重视照顾他们生活的祖辈或其他亲戚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弥补。良好的亲情沟通与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便于成年人更好地了解“回流儿童”的心理落差,孩子们也能在沟通中纾解因心理落差而产生的不良心理感受。教师要多关注孩子的亲情沟通与融入情况,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等契机给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做好培训与指导,使“回流儿童”的亲情沟通渠道畅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满足孩子爱的需要。

  重视人际融入。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使“回流儿童”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缺乏归属感,往往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时比较有疏离感。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有助于少年儿童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但是由于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回流儿童”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表现出陌生、敏感、脆弱、疏远等特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对近25000名少年儿童的调查发现,农村少年儿童遇到困难愿意从教师那里获得帮助的比例远低于城市少年儿童。而且,“回流儿童”表示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比例高于留守的和非留守的农村儿童。

  人际关系尤其是朋辈关系对“回流儿童”影响深刻,良好的朋辈关系有助于返乡的孩子从同龄人中汲取更多力量。教师和家长要重视这些孩子的同伴关系,引导他们与同学、村里小伙伴等同龄人多交朋友。创造机会增加“回流儿童”与同龄人相互了解和交往,在交往中淡化“回流”身份和刻板印象,鼓励其多发现同龄人长处,多与同龄人互相帮助,使“回流儿童”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教师和家长、其他监护人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与行为,避免“回流儿童”被歧视和被欺凌。学校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构建家校社共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重视学业融入。一些“回流儿童”回到乡村后出现学业上的不适应。由于学制、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氛围、课程难易度等的改变,一些孩子回到农村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有的孩子还会在一次次失败感的叠加下形成“习得性无助”,甚至开始自我怀疑与否定,表现出缺乏学习兴趣、不想努力等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对7200名农村少年儿童的调查发现,“回流儿童”在学校遇到的学习困难更多,表示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遇到困难没人帮助的比例均高于留守的和非留守的农村少年儿童。

  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回流儿童”的学业适应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具体帮助。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环节了解“回流儿童”是否适应教学进度与方法,是否满意教学环境,学习动机是否有偏差等。监护人要在家庭生活中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师生关系等,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学习目的与动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内驱力。可通过观察、聊天等方式了解各种情况,并及时与老师沟通。

  重视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存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也导致了“回流儿童”在面对家庭生活与校内外生活上产生心理变化。例如,城市学校利用网络教学较多,校外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回到农村的学校设施资源往往没有那么完善。有的孩子甚至回到乡村后听不懂小伙伴们的方言,等等。这些生活上的变化也会使“回流儿童”产生不适心理和抵触感。

  文化融入是心理融入的基础,加强文化认同可以让“回流儿童”在学业发展、人际关系、亲子沟通、日常生活等多方面适应更好融入更好。学校和家庭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民风,在体验中增强“回流儿童”对家乡的认同感。比如,带孩子们去游历当地风景,了解当地风情,利用研学机会鼓励返乡的孩子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也鼓励乡村孩子了解城市生活与文化。通过了解增强包容心和理解度,打破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壁垒,激发“回流儿童”热爱家乡的归属感。还要重视乡村文化生活,带孩子多参加村委会等组织的文化活动,引导孩子观看或拍一拍与家乡文化有关的小视频,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文化认同。

  重点关注“回流儿童”上述四个方面的正向融入,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积极地影响“回流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和加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回乡后也能更好地发展。

  (作者孙宏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明江西(wenmjx)"和官方APP"文明江西"。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赣网文[2021]1463-016号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