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培育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馆 百场辅导进百校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网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  时评  >  媒体评论

莫让“假自杀”淹没“真求助”

2025/05/21 15:33   作者:李祉瑶  编辑:左锴   来源:人民日报

  四川成都警方通报,百万粉丝网红孙某为博取关注,故意在网络平台发布自杀离世等虚假信息,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跟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立案调查。

  冒充外卖骑手带年幼女儿送外卖,谎称在法国捡到国内小学生寒假作业、被迫嫁人遭遇家暴……部分网红恶意营销博流量,用以假乱真的策划脚本,让公众情绪成为可操控的牟利工具。

  网络平台一旦形成恶意营销的风气,现实版“狼来了”就会不断透支公众同情心、消费社会信任,甚至会导致真正有困难的群体和受害者的发声被漠视和质疑。

  “不信谣,不传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文字不应只成为口号,而是所有内容生产者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时代的公众人物,享受着影响力带来的红利,也要以法律为红线、以道德为底线,承担维护网络平台良好生态等社会责任。

  2025年4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等恶意营销乱象。有关部门已加强整治,但根治乱象任重道远。当内容生产者门槛降低,普法教育是否跟进到位?比起流量收益,违法成本是否缺少威慑力?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平台要优化审核推荐与流量分配机制。例如对“自杀”等敏感词触发人工复核,避免算法推动极端内容传播;建立谣言传播预警模型,对高风险、高影响力账号推行“先审后发”机制;调整评价体系,增加社会效益等评价权重,降低虚假摆拍的传播收益。

  类似事件也为公众敲响警钟。网络信息来源复杂、真伪难辨,不可情绪先行、冲动发言,最好先思考判断再发表看法。当然,这不是把所有内容“一棒子打死”,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追求理性的共情,在真相被证实前多点克制,对真正的求助者仍要保有热心,莫让“假自杀”淹没“真求助”。

  内容生产者强化法律、道德和责任意识,平台优化算法、严格审核,有关部门重点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公众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问题。要以共治推动根治,避免网络平台成为恶意营销的温床。(李祉瑶)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明江西(wenmjx)"和官方APP"文明江西"。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赣网文[2021]1463-016号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